Tuesday, July 28, 2009

興建、拆卸、興建、再拆卸

去年於「荃灣七街」重建地區落成的「荃新天地」,其四萬平方呎的露天園林廣場及八千呎、全港最巨型的「直立花園」將「自然」與「購物」 結合在一起,榮獲了香港環保建築協會頒發白金級別證書,更有全港第一間「綠色商場」的美譽。

可是居住於原址的七千五百個荃灣居民再清楚不過,「七街重建項目」在進行清拆時一點都不「自然」——重建乃因為政府想推行Lefebvre所指的「全面都市化」,剷除舊有消費模式而尋找新的少眾市場(niche market) ,懶理商場及高尚住宅「萬景峰」與旁邊的楊屋道街市及對面的戴麟趾夫人美沙酮診所完全格格不入;更是一點都不「綠色」——由於舊有的樓宇大多使用石棉作建築材料,而清拆沒有密封進行,故鄰近有二十萬人受到重建計劃的影響。

政府成立市區重建局是想將重建的步伐更簡快,消滅舊有的鄰里,發掘新的營商模式,著重「全面都市化」的「消閒」與「歡愉」(leisure and pleasure),吸引有能力的消費者浮現。「七街重建項目」是信和地產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的計劃。政府稱重建後「會成為荃灣區充滿活力的中心地區」;是否真的充滿活力,市民不能從貴格的商舖與食府猜出究竟,但值得留意的是,發展商與政府會不惜一切將這當時稱說歷來最大型的重建計劃、發展成本達數十億元的投資最大效益化,故在「荃新天地」落成的同時,連接附近「荃灣廣場」及大河道的天橋便相繼興建起來,用以吸納更多人流。

故此,2009年動工的「荃新天橋」理所當然亦會設計成與「荃新天地」的天橋連接。路政署在政府新聞網中指「往來港鐵荃灣西站和荃灣站一帶的人流大幅增加,由現時在繁忙時間每小時錄得約六千人次,到二零一一年會是約一萬人次」,說明建築新天橋有其急切性,又強調新天橋「步程可省四分鐘」。

但說穿了,也不過是希望市民能更快速地由一個商場走到另一個商場。興建天橋是要為商場聘請一位最落力的公關,將人指向各大商家的胃口。而市民也早落入消費主義所施的魔法,以為「新」的商品天天有,而事實上所謂的「新」不過是舊酒新瓶,好讓人沉迷在展現商品的夢幻世界之中,忽略了不停的興建、拆卸、興建、再拆卸,抹殺的是一堆堆的城市記憶及自身歷史。